事务
概念:事务指的是满足ACID特性的一组操作,可以通过Commit提交一个事务,也可以使用Rollback进行回滚。
ACID特性:
(1)原子性:事务被视为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,事务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提交成功,要么全部失败回滚。回滚可以用回滚日志来实现,回滚日志记录着事务所执行的修改操作,在回滚时反向执行这些修改操作即可。
(2)一致性:数据库在事务执行前后都保持一致性状态。在一致性状态下,所有事务对一个数据的读取结果都是相同的。
(3)隔离性:一个事务所做的修改在最终提交以前,对其它事务是不可见的。
(4)持久性:一旦事务提交,则其所做的修改将会永远保存到数据库中。即使系统发生崩溃,事务执行的结果也不能丢失。
并发一致性问题
- 丢失数据:T1和T2两个事务都对一个数据进行修改,T1先修改,T2随后修改,T2的修改覆盖了T1的修改。简记为同时修改。
- 读脏数据:T1对一个数据做了修改,T2读取这一个数据。若T1执行ROLLBACK操作,则T2读取的结果和第一次的结果不一样。简记为读取失败的修改。最简答的场景是修改完成后,紧接着查询检验结果。
- 不可重复读:T2读取一个数据,T1对该数据做了修改。如果T2再次读取这个数据,此时读取的结果和第一次读取的结果不同。简记为读时修改,重复读取的结果不一样。
- 幻影读:T1读取某个范围的数据,T2在这个范围内插入新的数据,T1再次读取这个范围的数据,此时读取的结果和第一次读取的结果不同。简记为读时插入,重复读取的结果不一样。
解决方案
在并发环境下,事务的隔离性很难保证,因此会出现很多并发一致性问题。产生并发不一致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破坏了事务的隔离性。解决方法是通过并发控制来保证隔离性。并发控制可以通过封锁来实现,但是封锁操作需要用户自己控制,相当复杂。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事务的隔离级别,让用户以一种更轻松的方式处理并发一致性问题。
封锁
- 封锁粒度
MySQL中提供了两种封锁粒度:行级锁以及标级锁。 - 封锁类型
(1)读写锁
排它锁,简写为x锁,又称写锁。
共享锁,间写为s锁,又称读锁。
有以下两个规定:
一个事务对数据对象A加了x锁,就可以对A进行读取和更新。加锁期间其它事务不能对A加任何锁。
一个事务对数据对象A加了S锁,可以对A进行读取操作,但是不能进行更新操作。加锁期间其它事务能对A加S锁,但是不能加X锁。
(2)意向锁
使用意向锁有以下两个规定:
一个事务在获得某个数据行对象的S锁之前,必须先获得表的IS锁或者更强的锁;
一个事务在获得某个数据行对象的X锁之前,必须先获得表的IX锁。 - 封锁协议
(1)三级封锁协议
一级封锁协议:事务T要修改数据A时必须加X锁,直到T结束才释放锁。防止同时修改,可解决丢失修改问题,因不能同时有两个事务对同一个数据进行修改,那么事务的修改就不会被覆盖。
二级封锁协议:在一级的基础上,要求读取数据A时必须加S锁,读取完马上释放,读取完马上释放S锁。防止修改时读取,可解决丢失修改和读脏数据问题,因为一个事务在对数据A进行修改,根据1级封锁协议,会加X锁,那么就不能再加S锁了,也就是不会读入数据。
三级封锁协议:在二级的基础上,要求读取数据A时必须加S锁,直到事务结束了才能释放S锁。防止读取时修改,可解决丢失修改和读脏数据问题,还进一步防止了不可重复的问题,因为读A时,其它事务不能对A加X锁,从而避免了在读的期间数据发生改变。
(2)两段锁协议
两段锁协议是指每个事务的执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:生长阶段和衰退阶段。
两段封锁法可以这样来实现:
事务开始后就处于加锁阶段,一直到执行ROLLBACK和COMMIT之前都是加锁阶段。
ROLLBACK和COMMIT使事务进入解锁阶段,即在ROLLBACK和COMMIT模块中DBMS释放所有封锁。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
- 函数依赖
记A—>B表示A函数决定B,也可以说B函数依赖于A。 - 异常:
冗余数据:例如学生-2出现了两次。
修改异常:修改了一个记录中的信息,但是另一个记录中相同的信息却没有被修改。
删除异常:删除一个信息,那么也会丢失其他信息。例如删除了课程-1需要删除第一行和第三行,那么学生-1的信息就会丢失。
插入异常:例如想要插入一个学生的信息,如果这个学生还没选课,那么就无法插入。 - 范式
范式理论是为了解决以上提到四种异常。高级别范式的依赖于低级别的范式,1NF是最低级别的范式。
(1)第一范式(1NF)
属性不可分。即数据库表的每一列都是不可分割的基本数据项,同一列中不能有多个值,即实体中的某个属性不能有多个值或者不能有重复的属性。
(2)第二范式(2NF)
每个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键码。
(3)第三范式(2NF)
每个非主属性不传递函数依赖依赖于键码。
(4)巴斯-科德范式(BCNF)
在3NF基础上,每个非主属性不能对主键子集依赖ER图
- 实体关系图,有三个组成部分:实体、属性、联系。用来进行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的概念设计。
实体:用矩形表示,矩形框内写明实体名。
属性:用椭圆形表示,并用无向边将其与相应的实体连接起来。
联系:用菱形表示,菱形框内写明联系名,并用无向边分别与有关实体连接起来,同时在无向边旁边上联系的类型就是指存在的三种关系。
- 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式的原则:
一对一:遇到一对一关系的话,在两个实体任选一个添加另一个实体的主键即可。
一对多:遇到一对多关系的话,在多端添加另一端的主键。
多对多:遇到多对多关系的话,我们需要将联系转换为实体,然后在该实体上加上另外两个实体的主键,作为联系实体的主键,然后再加上该联系自身的属性即可